人氣:1776

展覽主題:緩慢與快速-暫存與永恆之間
不願被拘束,也不願追隨傳統,於是流浪了好長的一段時間不知如何是好,最後竟然是在抽象繪畫的實踐中啟發了一種潛在的「時間流」,那是一種速度感,一種大腦無法追趕得上的調色速度,一種潛意識之下的色彩組合。它有別於印象派的理性分析,也不同於表現主義的感性意識,他剛好介於意識與無意識之間,而這種無意識卻又是經由長期訓練所累積的意識殘存。對照今日快速變化的各種社會現象,像是智慧型手機的快速發展,正催促着這個世界「快速」、「多變」、「不確定」與「片段化」的生活模式,而這也提供了人們自由的另一種思考,介於「快」與「慢」之間的抉擇,一種不得不的抉擇,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也無法回避的抉擇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潛意識與意識的交織,將瞬息萬變的景象連續的表現於作品上,迫使觀者將快速變化中的時空停格下來,慢慢地凝視那似曾相識又陌生的景象。這時創作者與觀者之間剛好形成了「速度」與「停格」之間的微妙變化,「快」與「慢」之間的拉鋸。米蘭昆德拉(Milan Kundera,1929)捷克裔法國作家,對於這種時間存在的價值有過深刻的探討,規劃出一個這樣的公式:「緩慢的程度與記憶的強度成正比;快速的程度與遺忘的強度成正比。」


「快」與「慢」之間又如同是在探討「存在」與「無形存有」的議題,之所以探討「存在」與「無形存有」的區別,在於界定藝術品的創作內涵,因為藝術品之所以為藝術品,本身已經是一種物的形式存在,他與商品之間的距離逐步拉近,甚至就是商品。如此一來,藝術品一但等同於商品,那麼藝術的價值無非只是「存在」罷了,缺少了班傑明所謂的靈光(aura),就好像是缺少了一些真理與生命的歷練的「無形存有」。老子曾說:悠悠無形之神,永生不死。凡有形體的沒有不化的,唯有那無形之神(亦即是道),才能不化。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,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到瀛洲尋求不老仙丹,最後呢?亞當聽說活了九百三十歲,然後呢?沒人能倖免地,他們的軀體都走向了盡頭。另一方面,真正的「存在」反而是本質,也就是一種象徵真理與永恆的「無形存有」。旅美行為藝術家謝德慶游離於東西文化的交變,在一次的返台「談生命與藝術」演說中提及:「一件作品的力量應該是在剝除了許多論述外衣後,仍然能撼動人心。」因此,快與慢的定律就如同昆德拉的公式,也如無形存有般的刻印在人們心理,它有別於裝置藝術的空間震撼,雖沒有科技藝術所帶來的快速轉換以及聲光幻影所帶來的感官刺激,然而,它是心靈的,是深度的文化哺育所產生的一種反芻現象。







文章類別

展開 | 闔起

文創系活動剪影